科技魔方

靠DeepSeek赚钱背后的真相

DeepSeek

2025年02月18日

  从春节至今,DeepSeek的热度还在走高。

  1月20日,DeepSeek公司发布R1模型;1月27日,DeepSeek在美国苹果应用商店下载量超过ChatGPT并*;2月1日,DeepSeek日活突破3000万,是全球日活增速最快的AI应用。

  如果说在这之前,普通人对AI还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使用门槛太高”、“不够聪明”.......那么在DeepSeek爆火之后,更多人开始思考怎么让AI工具“为我所用”。

  有需求就有市场。从春节至今,围绕“DeepSeek赚钱”的内容和商品越来越多。

  根据数说聚合,抖音、微信和小红书成为了分享“DeepSeek赚钱”相关内容的主要平台。千瓜数据显示,人们主要在小红书上分享“普通人”如何用DeepSeek搞副业、做自媒体、创业,强调“低门槛”“容易出爆款”“是变现的风口”。

from clipboard

  事实真是如此吗?在这个最新的搞钱赛道里,谁抓住了这波热点并赚到了钱?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我们采访了N个人。

  DeepSeek,2025最新搞钱赛道

  如今,除了不计其数的DeepSeek教程、工具,连主打玄学的“水晶”也在商品链接上加上了“DeepSeek推荐”的字样。

  和以往每一次新兴AI工具出现一样,这次DeepSeek面世后,反应最快的仍然是卖教程的人,卖的教程也可以大致分成两类。

  *类,也是最基础的一类教程内容,包括提示词、本地部署(把AI模型、数据库搬到本地运行)、使用手册等等。

  在淘宝、闲鱼、抖音等平台,同一份带有“清华大学”头衔的《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被不同的商家反复售卖,价格从0.01元到十几元不等,销量高达上千乃至上万。

  不过这类教程的商品评价中,也容易出现“虽然是初级的,但可以了解”、“比较基础”、“智商税”等声音。

图片

  (标题写着“清华大学”,商品图却标着“北京大学”)

  计算机专业在读的00后大三学生 @Sun 在寒假期间刷到DeepSeek相关热搜后,只用了一天不到的时间就在小红书上架了相关教程。

  尽管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类似商品,但她利用“DeepSeek告诉普通人怎么搞钱”“DeepSeek算命指令”等热点发帖引流,一周左右,将标价15.9元的教程售出了三百余份。

  她的电商后台数据显示,购买用户里,一线、新一线城市占比达到了64.88%。据Sun观察,这些用户主要是自媒体从业者,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学生。

图片

  (@Sun 电商后台的用户画像)

  另一类教程,则是将DeepSeek作为“*搭子”,结合特定行业的信息,将AI的使用教程赋能知识付费。

  比如“DeepSeek+投资理财”“DeepSeek+写作赚钱”“DeepSeek+跨境电商”“DeepSeek+自媒体”......这些课程收费较高,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自媒体博主 @歌子 做的是数字营销和自媒体工作,她的大号 @歌子师姐、小号 @艾歌Gloria分别在小红书拥有10万+、1万+的粉丝。

  整个1月,歌子用DeepSeek辅助了9条商单的选题及脚本,惊喜于AI的强大和可操作性,她将相关内容加进了计划于春节前上线的自媒体起号课程里,教大家如何利用AI定位新号、确定报价、制作内容等,其中涉及的工具不仅仅包括DeepSeek,还有豆包等。

  当DeepSeek爆火后,她把这些经验分享成视频,收获了超过70万的播放量,售价69元的小红书指南课售出200余份,售价699元的14天起号进阶课售出了31份,收入超过3万元。

图片

  (@歌子 的自媒体课程)

  光靠DeepSeek,就能躺着赚钱?

  在这之前,歌子其实并没有预料到DeepSeek会带来这样的热度:“AI如何赋能自媒体的商业模式,是我的MBA论文选题方向。这套课程是我本来就要推的,DeepSeek赋能的内容也是本来就有的,我的动作就是在春节爆火期间,把产品的名字加上了‘DeepSeek’,才成为了大量搜索的来源。”

  但加上DeepSeek等AI赋能的内容,除了因为歌子自身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她在私域分享时收到很多相关的需求:“很多朋友包括粉丝都在问我是怎么做的,说明它有潜在的客户需求。”

  换句话说,能追上热点,固然就有机会能“分到*口蛋糕”,但在碰到热点时能快速反应、执行之前,还需要有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

  除了不同类型博主结合AI开发知识付费课程,技术开发者也在快速响应普通人的需求。

  DeepSeek爆火后,各类社交平台率先流行起来的内容是“DeepSeek锐评XX”,普通人热衷于分享它深度思考过程,以及“说人话”乃至“毒舌”的答案。

  在这之中,数码博主、独立开发者 @Jkcreate 发现,很多人会多次、高频分享DeepSeek的不同回答,但DeepSeek对分享并不友好。

  DeepSeek生成的回答格式是markdown而非包含多种格式、布局、可跨平台的富文本,如果直接复制粘贴到其他平台,会产生“#”、“*”等符号,非常影响阅读体验。而且,DeepSeek并不支持这些回答生成图片,只能依靠截图。

图片

  (将DeepSeek的回答复制到别处时会有很多符号)

  1月28日早晨,他在半梦半醒中产生了一个想法:做一款能满足DeepSeek回答分享的“伴侣App”。

  起床后,他就开始鼓捣AI编程,只花了2小时就开发出了“文图”App,这款App能将DeepSeek生成的回答,转化成适配朋友圈、聊天分享的长图及适配小红书分享的3:4截图。

图片

  (@Jkcreate 开发的APP)

  结合不久前成功开发、上架另一款App的经验,他在当天就完成了“文图”APP的审核上架,定价1元。

  “上架时我并没有考虑收益,1元只是我的阶段性目标,即用自己开发的App赚到1块钱就可以了。”@Jkcreate 说,“其实付费收益并不多,但曝光量大得恐怖”。

  他在小红书上尝试发了三篇可能有流量的内容,比如“当我问DeepSeek,如何靠10万存款退休”,并将带有“文图”水印的DeepSeek回答图片分享在小红书,拿下了超过2000以上的互动(包括点赞、收藏和评论),实现了*轮转化。

  后来,他又将开发的心路历程做成视频发在不同的平台,在小红书收获了7000以上互动量,进一步带动了APP的下载量。

图片

  (@Jkcreate 在小红书上分享经验)

  “文图”在上架第二天就进入到付费榜效率类别的第34名,到2月5日维持在了第3名,目前的下载量已经过千,他个人涨粉数也超过了6000。

  “大部分关注者还是感慨于我的敏锐度。”

  作为短视频风口崛起的*批从业者,@Jkcreate 说:“我一直记得在短视频时代的初期,一个满足简单需求的提词器软件就能带来巨大的收益。所以当新的趋势起来后,我会想,有没有哪些东西是没有满足的?我有没有实力和资源去满足?”

  未来,还能靠DeepSeek赚多少钱?

  如今,靠DeepSeek变现从虚拟商品蔓延到实体商品。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号称搭载DeepSeek模型的AI鼠标、键盘销量也超过1000份。而它们搭载的除了DeepSeek,还有早已面世的ChatGPT等。

  不难发现,大部分围绕DeepSeek产生的许多变现方式,更像是ChatGPT、Sora、Midjourney等AI工具面世时的一次重演,相似的课程、教程、引流方式,只不过如今换成了DeepSeek。

  但如今,DeepSeek已经大大降低了普通人的使用门槛。

  歌子曾在去年推出过Midjourney相关的课程,当时也是春节,她洞察到很多人有生成自己红包封面的需求。那套课程的售价同样是699元,和这一次的“AI+自媒体起号”教程相比,*的差别是准入门槛。

  “Midjourney只能用英文,会更复杂,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手册,里面有100种照片的形式对应不同的英文单词,相当于做了一个词库。”

  但到了DeepSeek,需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信息差、使用门槛等基础问题,“如果说ChatGPT的使用者属于小范围的精英圈层,DeepSeek就是大众的科技普惠。”

  DeepSeek不像ChatGPT、Midjourney等AI工具存在语言的隔阂,同时,它使用的推理模型不同于指令模型,并不需要刻板的操作指令,反而更需要“说人话”。

  “DeepSeek单独售卖教程是个伪命题,它只是一种工具,就像PPT、Word,但并不是说你会这个工具就能赚到钱。它更多的是去赋能别的行业,实现‘1+1>2’的效果”,歌子表示。

  @Jkcreate 也认为,自己得到的红利并不是会用DeepSeek,而是AI 编程的普及,降低了普通人开发应用的门槛。

  “市场的痛点散布在各行各业,以前的程序员不一定能够深入了解这些需求,AI编程降低了准入门槛后,跨行、多领域的结合,有想法的人就能够做出一些迅速的反应和创新”,@Jkcreate 说。

  随着DeepSeek的热度放缓,以及频繁出现“服务器繁忙”后,@歌子 和 @Jkcreate 都已经回到他们原本的状态。

  歌子不打算继续再出DeepSeek相关的视频,而是往“自媒体起号”方向深入做知识付费转化。@Jkcreate 也已经不再深度关注DeepSeek的相关动态,继续投身于研究用AI编程实现他的下一个开发想法。

  写在最后

  相比于真正靠DeepSeek赚到钱的人,人们更容易在平台信息流里刷到的,是那些“声称”能赚到很多钱的人。

  他们会在标题里把“DeepSeek”和“普通人狂赚5万”等词组搭配在一起,在短视频开头先抛出一个让人焦虑的结论如“不会用DeepSeek的人即将失业”“你刷短视频的时间,人家在用DeepSeek躺着赚钱”......

  这些以“造富神话”为噱头的内容,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游戏——制造焦虑、放大恐慌、收割好奇心。

  但从ChatGPT、Sora到DeepSeek,能在每一次技术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对“速成AI”夸夸其谈的人,而是那些愿意躬身入局、理解工具本质的长期主义者。

  无论是面对DeepSeek,还是面对下一个AI,当它们从“神话”回归“工具”,才是普通人拥抱技术、寻找属于自己的“淘金铲”的开始。

+1

来源:微信公众号:DT商业观察 作者:坚果 编辑 / 郑晓慧

延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