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开车@谈擎说AI主编
智能座舱也越来越“卷”了。
理想L9(图片|配置|询价)拿出了五屏联动,小鹏G9(图片|配置|询价)配备了沉浸式5D音乐厅,不知不觉,新势力在智能座舱上倾注的心思已经超过了自动驾驶。
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布局智能座舱。
百度与吉利打造的集度ROBO-01,华为与长安打造的阿维塔11。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智能座舱相关产业链日趋完善,甚至传统豪车品牌为了座舱体验不落后新势力,也倾向于和本土供应商合作。
历史总是充满了相似。就像上世纪末日本电子工业的繁荣带动汽车产业繁荣,如今中国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也在为国内汽车品牌积蓄优势,这为中国汽车产业崛起带来更大的想象力。
智能座舱本土供应商步入黄金时代
根据IHS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为48.8%,到2025 年渗透率有望达到75%以上(届时全球渗透率为59.4%),这意味着很多中低端新能源车型都会搭载智能座舱,甚至包括部分燃油车。
一个赛道的兴起,往往离不开资本的助推。
从融资来看,近期国内智能座舱的上游供应商频有斩获。
据天眼查APP显示,7月8日,北斗星通集团旗下的北斗星通智联(主营业务为车载座舱电子、技术服务和车联网)获得了来自中金资本领投的2.8亿元A轮融资。
无独有偶,8月17日,产品涵盖车规级MCU/MPU和域控制器SoC芯片的设计的芯科集成电路,也获得来自联想创投的天使轮融资。
在谈擎说AI看来,投资机构入局供应链赛道,看好的其实还是新能源趋势下,智能座舱市场的进一步扩容。
从用户年龄来看,国内汽车用户越发年轻化,85后比例已超50%。而85后正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主力人群,他们不仅注重汽车座舱的数字化体验和服务,家庭事业稳定之后,汽车消费能力也比较强。
从场景来看,消费电子产品的使用场景亟需拓新,驾乘场景下的智能体验还是一块有待开发的沃土。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于使用智能电子产品,到了车上自然也不希望瞬间“穿越”回非智能时代。
另外,个性化、定制化的座舱配置和功能能够提升车型和品牌的认知度,将成为一家车企的差异化“标签”。
灯厂奥迪、日产大沙发、本田买发动机送车……这些“梗”的背后,其实就是品牌成功的差异化标签。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车企有一个路人皆知的品牌“记忆点”也是脱颖而出的关键。
智能座舱则是一个很好的差异点。
蔚小理的创始人都有互联网从业背景,了解了智能时代的用户,也就不难做出一款用户喜欢的智能汽车。
新用户追求个性化车载智能体验,进而引爆了对智能座舱的需求,意味着有用户思维的互联网科技巨头具备成为Tier 1的先天优势。对很多初出茅庐的新势力车企来说,把车造出来已经相当不易,与更懂用户的互联网企业合作更容易突破产量关。
一方面是需求推动,另一方面则是供应链已经成熟,国内座舱供应商在汽车HMI设计领域具有本土化优势。
HMI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包括HUD(平视显示器)、RSE(后座娱乐)、语音操作、触控等,这些领域是人机交互的媒介,和用户体验直接相关,国内供应商的本地优势难以撼动。
比如,均联智行、梧桐车联、智行畅联等第三方厂商都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并为汽车主机厂提供智能网联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与国外同行相比,这些成熟的解决方案也富有竞争力。
虽然这些厂商依旧不比博世、采埃孚、麦格纳、大陆等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但他们确实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不断推动着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奋进。
“除了芯片之外,汽车智能座舱的任何一个部件都能够做到国产替代,在屏幕、系统、语音交互方面,反而是国内的供应厂商更有优势,主机厂也偏向于采用国内的解决方案。”有业内人士表示。
在车内语音交互上,科大讯飞、百度等企业在AI语音领域深耕多年,将语音服务的场景转移到汽车座舱自然是轻车熟路。
反观公司已经上市产品却没有戳中国人“爽点”的极星汽车,其智能体验是一大软肋。即使极星搭载了原生安卓车载系统,却难免需要联合华为和科大讯飞举办“黑客松”以弥补智能体验的短板,可见在HMI解决方案领域,本土厂商确实难以被取代。
在智能座舱芯片领域,正在崛起中的本土汽车芯片初创企业正试图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
国内智能化需求的倒逼下,智能座舱不再是高端车的专属配置,一些中低端燃油车,也开始重视智能体验。
另一方面,座舱的智能功能很多都是从消费电子领域迁移而来,其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摩尔定律,更多取决于算法及相关人才的优势。
一些国产车载芯片厂商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国产芯片正在成为车载芯片的中坚力量。
比如,华为去年发布的座舱SoC芯片麒麟 990A,已经在北汽极狐阿尔法S、问界M5等高端车型上搭载;芯擎科技研发的龍鹰一号也将于年底量产,逐步部署到吉利和一汽的新车上。
在未来的几年里,国产座舱芯片有望凭借配套成本、本地生态等优势逐渐进入更多国内车企的配套体系。
CarPlay“水土不服”,国产车载操作系统强势逆袭
智能座舱是个大赛道,华为、百度、腾讯、苹果等供应商都想帮车企造好车。供应商的利润取决于搭载量,到底能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关口就是操作系统。
而在车载操作系统领域,国内厂商也展现出强势逆袭的姿态。
首先,汽车智能化对厂商的一个重要挑战是,汽车软件开发的难度和成本剧增。
智能座舱软件从功能上分为数据分析、信息娱乐、网联、安全四大类,功能的复杂化导致代码量呈指数级增长,软件研发费用占比大幅提升,各个层面的软件开发难度将成倍增加。
但是加大软件投入成为新老车企们的共识。而在汽车软件中,操作系统是重中之重,也是其他软件开发的基础平台。
过去20年间,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时常成为热议话题,但实际上产业链并没有建立起来。时下,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场景的出现,操作系统成为底层计算力实现的支撑,被越来越多的车企和互联网巨头们所重视。
比如斑马智行基于 AliOS 开发了新一代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已搭载于上汽荣威、长安福特翼虎等多款车型。华为基于鸿蒙 OS 发布的鸿蒙座舱操作系统 HOS,也搭载于问界 M5、极狐阿尔法S等车型。
可以看出,在车载操作系统领域,传统主机厂需要从零做起,即使是在基础性OS(QNX、Android等)基础上作有限度的定制开发,也需要兼顾旗下品牌的多个产品序列,生态方面也需要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对接。
不久前被迫离职的大众CEO迪斯,为了照顾到整个集团下多个品牌有序走上智能化之路,甚至耽误了奥迪和保时捷等品牌的智能化转型进度,这其中的难度可见一斑。
而阿里、华为等互联网科技巨头在操作系统领域早有布局,将互联网生态延伸到车舱内是轻车熟路,有很明显的跨界优势。
其次,在用户体验和性价比方面,国产操作系统也比外来厂商更有优势。
2022 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发布了新一代CarPlay。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车机互联应用,而是一个可接管车内系统,更像是给车企提供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的集合。
在连接座舱和智能生态的意义层面,苹果的CarPlay有着和车载操作系统同样的功能和野心。但是CarPlay想要打败国内厂商、站稳生态位,恐怕也不容易。
首先要承认,车企使用苹果CarPlay虽然节省研发时间和成本,能快速给用户提供一个还不错的车机系统。但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还很少,10万元级别的车型需求仍然是市场主流,性价比依旧是厂商、用户关注的焦点,在车机体验上没有质变的情况之下,主机厂可能很难愿意去为了费用更高的车机系统买单。
在性价比方面,安卓阵营和苹果阵营也泾渭分明。苹果的调性决定其产品一定要走高端定位高利润的路线,搭载CarPlay的智能汽车要想获得完整的体验,其用户也要使用苹果手机。
而事实是,CarPlay对于主机厂的吸引力可能没有那么高。
在实际的用车环境中,如果原厂车机系统本身的功能性比较好,操作便捷,换装CarPlay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而现在大部分国内厂商在车机系统上的的优化已经比较好用,甚至在体验上超过部分合资车原厂的车机系统。
也就是说,虽然界面更整洁,看起来也更高端,但CarPlay的实际市场规模可能也不会很大。当智能座舱逐渐成为汽车的标配,相比华为等厂商的整体智能座舱解决方案,CarPlay反倒是显得有些鸡肋。
写在最后:
智能座舱领域之所以出现国产替代之势,根本原因是,国内电动汽车产业链、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生态等领域具备相对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如今产生了合力。
当下,全球经济已经进入“逆全球化”时代,这一趋势下,汽车产业国产替代的节奏也会加快。
去年汽车供应链的“缺芯”导致很多车企减产,在新能源产业蒸蒸日上的当下,为了保证汽车产能稳定,国产替代也会成为更多车企的未雨绸缪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