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趁双11换了一部新手机,也因此闲置了一台用了两年的苹果,功能完全正常,只是128G的内存太小了。
在选购新手机时,各大平台都用醒目的标识告诉我,以旧换新享高额补贴,换新机仅需XXX元。有的平台还提供一站式下单,在线估价,回收旧机,卖款直接抵扣新机价款,听上去简直太贴心方便了!
这让人误以为,在网上卖手机已经像买手机一样简单方便。
但事实证明,二手手机市场的水有多深,你只有真的去卖一台手机才会知道。
更可叹的是,电商的介入,不仅没有让信息更加透明,似乎还助长了一些新的欺诈?
对很多像我这样的小白用户来说,二手电商让人产生信任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他们有一个看似公开透明的在线估价系统,输入你的手机型号,有无维修进水功能缺失外观磨损等信息,就会得出一个回收报价。
有的还模拟公开交易市场,有价格曲线,告诉你历史价格涨跌情况。当然在我数次询价的过程中,价格永远是显示下周下跌,催你赶紧卖。
把过去完全由回收商暗箱操作的报价公开化,这是二手电商的一大贡献。但这是否真的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用户真的能按这个价格把手机卖出去吗?
各平台都语焉不详,只在角落里用小字提示最终回收价以质检结果为准。忘了我在哪看到一句官方客服的回答是“大部分用户都会按照估价拿到回收款”。正是在这句话的鼓励下,我稀里糊涂地下了一个在线回收单,约定第二天顺丰上门取件,满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运的“大部分”。
好在等待取件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来去搜一下是否有人用过二手电商的在线回收,结果惊讶地发现,网上到处都是糟心的维权:
大部分是寄过去就被大幅压价,压一半很常见,有的甚至能压掉85%;如果不同意低价要求寄回,有人在商家承诺不会拆机的情况下,收到发现被拆机了;有人发现原本正常使用的功能不能用了,怀疑被换零件;甚至有掉包被寄回了另一部手机的……
看完网友的维权,我赶紧取消了自己寄给平台的回收单。
神奇的是,在取消订单的同时,我的手机马上收到了一条短信,短信称如果我重新下单,会为我申请至高加价5%。我尝试着再次下单,果然页面显示的预估价格提高了5%,我第二次取消,又收到加价短信,再次下单后预估价继续提高,经过两次取消,我页面显示的预估价格已经提高到2563。
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如此轻易地给人加价承诺呢?
难道一个客户在犹豫的过程中,TA手机的价值就自然增值了?这对所谓公开透明的在线估价系统,是不是最大的嘲讽?
除非是明知所谓预估价只是一个诱人上钩的饵,只要用户把手机寄过去,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平台手里了对不对?搞半天二手电商只是换了一种暗箱操作的方式,叫做“先把东西拿到手再说”。
原本线下面对面的情况下,卖方如果随意压价,买方还能随时拿着东西走人。现在二手电商用高价吸引你寄送质检,再找理由压价,即使买方不同意,手机已经在人家手里押着了,想拿都拿不回来。
用户选择寄送回收本来是图方便,在线下单,顺丰取件,自己连门都不用出,面对平台的到手砍价,很多用户最后也不得不屈服。平台寄卖的套路也差不多,会故意压低价格快速卖出,甚至价格不合理也无法取消。
另一个细节是,在我取消了全部回收单后,第二天顺丰依然上门取件了……跟合作商的信息协同水平居然能差到这个地步,也是难以想象。让人不禁怀疑所谓二手电商不会只是个在线获客的黄页水平吧?
那发生上述订单信息错乱,拆机损坏,寄错手机也就好理解了。说明二手电商对行业的改造,都金玉其外,展现在获客端了,背后的人还是传统渠道那些人,各种猫腻的做事方式也几乎没有改变。
据自媒体“锦锻”的报道及广发证券对二手电商的研究报告,二手电商的盈利模式很简单,就是买卖差价。传统渠道手机回收的加价率在60%-80%,爱回收转转的加价中位数在50%左右。
图源:广发证券、自媒体“锦锻”
但是二手电商目前相对较低的加价率,不是效率优化的结果,而是资本烧钱的表象。据财报数据,万物新生(爱回收)2021年二季度亏损高达5亿。而且,受盈利的压力,爱回收的整体加价率正在快速上升。
二手手机的卖价不可能随意抬高,想要做高加价率的利润空间,就只有压低回收价一个办法。
取消寄给某平台的回收订单后,我拿着手机去了一趟另一家二手电商的线下门店,果然现场的回收价从线上报价的2400,直接降到了1700。现场“工程师”对压价的解释是相机有暗斑,这个压价理由我倒是不陌生,很多网友在维权中也有提到。但是我实在看不出“工程师”指的地方,是黑斑还是白斑,大概那是薛定谔的斑,在多维宇宙中,有和没有都是可能发生的。
至此我已经对二手电商丧失了基本的信任,在询问朋友后,把手机卖给了一个在某生活商城开电子专柜的信誉较好的传统回收商。
对方在检查机器情况时,完全没有提到所谓的相机黑斑。有意思的是,他把查验细节录入某二手电商的线上估价系统后,告诉我他给的价格会参照系统估价,略高一点,可以给2100。
可见二手电商的线上估价系统在如实填写的情况下,是相当准确的。只不过在平台拥有绝对解释权的情况下,普通用户与这套估价系统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看得到,但拿不到。
然后他告诉我还需要检查电池健康度,在85%以上就可以按这个价格收。接着他当着我的面从系统设置里调出电池健康度,显示只有81%,因此扣200块钱,最终我们以1900成交。与二手电商平台的结果相比,我多拿到了200块钱,和一个让我信服的压价理由。
如果以我这次回收手机的经验看,和前面券商研究报告的结论恰恰相反,对一个取得了客户信任,诚信经营的传统渠道商来说,他的加价率在能盈利的前提下,实际做到了比二手电商平台更低。从业者的业务素质和管理难度,始终是制约二手电商发展的难题。
絮絮叨叨说了这些,不是为了针对哪家二手平台,是想聊聊这个行业通病。
物质丰足的年代,闲置交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而二手交易最大的障碍就是信任。二手电商平台把二手商品的估价系统搬到网上,公开透明展示,事实上已经成为业内交易的重要参照,这是一个很好的初心。
但从我个人卖手机的经历看,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平台逐渐背离了这个初心,又创造了一套新的“解释”系统,以避开系统对自己的钳制。
这里面可能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经验丰富的质检员能够相对准确地估价,经验不足的质检员把握不准,为了避免高价收差机给公司造成损失,只能从严执行,甚至用一些莫须有的问题压价。
公平地说,二手商品是双向的信息不对称。卖手机的人也许清楚自己的手机进过水,维修过,触屏的某个点失灵,但选择对平台隐瞒;平台的“工程师”在面对普通用户时又有专业信息优势,说你有暗斑你也无从反驳。从这个角度看,质检的环节必不可少。但质检的目的应该是减少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制造新的信息不对称,更不能让寄送质检成为新的欺诈手段。
否则,必然走向一种逆向选择:平台“合理”怀疑用户有欺诈,故意压价;用户发现使用状况良好的二手商品,自行卖出能卖更高,不会卖给平台;只有功能有缺陷,自己不好卖的商品才选择隐瞒问题卖给平台。平台于是继续提高防御等级,把所有商品当成有潜在问题的仔细审查,逐一开机检测,双方的信任度完全被破坏。
到最后这会是谁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