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自从5月初传出要做智能手机的消息后,一度让外界感到非常好奇。毕竟智能手机的增长红利期已过,甚至大盘一直在下滑,为何百度在此时要入局手机市场?
其实,事情并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样,百度并不是要去与OV、小米和荣耀等主流智能手机品牌竞争,它看重的是一个更加细分的赛道,面向青少年群体推出学习手机。
不过,学习手机目前并不是常见的手机品类,主流手机品牌都没有推出类似的产品。百度为何要进入这一市场?而学习手机是否真的有必要?
01、更像是一款教育硬件产品
5月17日,百度旗下智能硬件品牌小度专门针对青少年推出了学习手机“小度青禾”。相比于大家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这款手机的硬件配置并没有太出色的地方,价格预计在一两千元左右。
其亮点是为青少年定制的手机系统和大量的学习资源。从现场上手体验来看,小度这款手机的系统目前有三大模块:智学、畅听和应用。前两者都是与学习相关,学生可以选择自身所处的阶段,包括小学到高中,系统会推荐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包括搜索答疑、作业批改和直播课。畅听模式则主要集中于青少年中英文资源听力功能中,包含中英文教材听读等。
据官方披露的数据,小度青禾学习手机内置了包括1000+本教材、30000+节全科名师精品课、7000+高频考点知识卡。而这些手机自带的教育资源目前都是免费向用户提供。与其说这是一部手机,它更像是一款教育硬件产品。
小度青禾的应用模式也与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有所不同。这款手机没有应用商店,小度青禾只能在家长端下载新应用。小度科技CEO景鲲认为,青少年看不到应用商城,很大程度上会减少和家长的矛盾。
但手机本身自带了一些应用,包括电话、拍照、录音等基本手机功能,以及微信、钉钉。除此之外,小度青禾也内置了百度旗下的多款教育产品,比如作业帮和百度翻译。
小度青禾学习手机采用约定式管控方案,将管控主动权交给家长。家长可以对使用时长、禁用时段、手机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管控;还能进行白名单设置自动拦截陌生人电话/信息;具有定位功能,精准度达到米级别;还能详尽记录孩子每天行动轨迹等。
事实上,小度这些年已经在与教育相关的智能硬件领域做了不少布局。2021年,小度进军教育硬件赛道,相继推出小度智能学习平板和小度大屏护眼学习机等产品。如今,做学习手机也并不算意外。
02、学习手机是不是伪需求?
智能手机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人们对其的依赖与日俱增。而让家长们忧心忡忡的是,青少年沉迷手机的情况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家长普遍存在一个非常矛盾的心理——我应该给他用,又担心他过度使用,又担心没看住他看到了不适合他年纪的东西,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很大的矛盾。”景鲲说。
尽管这种矛盾非常强烈,但诸如OPPO、vivo、小米、华为等主流手机品牌都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推出学习手机的品类,这也让外界怀疑,学习手机是否真的有必要?
一位手机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主流手机厂商之所以不做学习手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也不提倡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做学习手机与这种理念不符;二是这些厂商大部分都推出了学习平板,定制了防蓝光屏幕和K12相关的内容,已经能满足中小学生上网课等学习的需求。
但景鲲则认为,通用手机品牌没有做学习手机,更多是因为他们觉得没必要做,“很多人不相信这个市场那么大,觉得这个市场可以用一款产品满足所有需求”。但事实上,里面的痛点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解决。
比如,为了缓解青少年沉迷手机的问题,主流的手机产品其实都有对应的青少年模式。家长可以添加儿童使用的应用,打造专属于儿童的手机桌面,以及设置儿童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长。而且很多手机应用也有相应的防沉迷系统,限制青少年的使用时长和推荐内容。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种方法的效果都不是太好,一方面这些模式都可以比较简单地绕过或者退出,另一方面,很多家长也不会使用和设置,很难达到减少手机依赖的目的。“而且还有很多细枝末节但是很重要的功能你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景鲲说。
不过,手机市场这几年并不景气。景鲲也承认,手机现在“不是一个好生意”,但小度依然去做学习手机,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少年和家长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景鲲提到,智能手机往往对成年人的需求满足得很好,但对很多青少年的需求忽略了,使得青少年的学习设备层出不穷,包括翻译笔、听力宝、单词卡等,“我们想为什么不能把青少年的需求完全放到一起做成一个独立专属体验,加上内容和AI,家长约束管理,家长可以放心的青少年使用的产品。”景鲲说。
“我们整个产品线上有持续的规划,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景鲲说,在小度的规划里,未来希望让有青少年模式的头部App,把青少年模式变成专属模式上传到小度的手机上,既能完善手机生态,又能达到防沉迷的效果,不用被其他功能所干扰。
目前看来,学习手机更像是学习平板的便携版,而学习平板依然是出货量最高的教育硬件产品。过去几年上网课的需求催生了对学习平板的庞大需求,而学习手机能否创造一个规模庞大的新品类,还有待市场检验。
“无论大盘怎么动,总会有新机会出现,如果它出现之后,能不能变成我们的机会,这是我们整体思考的大逻辑。”景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