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空调之王”,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格力、美的、海尔三个巨头品牌,而其中又以格力最特殊。这个打着“好空调,格力造”口号的品牌,借着掌握核心技术这张王牌,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空调,从而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空调品牌。
格力空调品牌在消费市场的呼声很高。除了“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语风靡大江南北,格力空调的品质也是深入人心。在许多消费者心中,格力完全配得上“空调之王”的称呼。
不过,同为巨头的美的和海尔在空调方面的实力也不可小觑,三者之间的差距未曾拉开太大距离,无时无刻不在给格力带来这种种竞争压力。
而在新冠疫情出现的2020年,格力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对经营产生了一定影响。从各家发布的2020年年报指出,美的集团实现收入2857.10亿元,海尔智家实现收入2097.26亿元,格力的营业收入则是1681.99亿元。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21年。从近期发表的几分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来看,报告期内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331.89亿元,美的集团营收约825.04亿元,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
业界有声音认为,格力在“顶上战争”中实际上已经掉队,空调之王的称号已经易主。
而实际上,关于空调之王的称号是否易主并未有明确定论,但在2020年疫情出现以来,格力一向稳健的经营状况的确遭遇了一定冲击。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营模式上的冲击。在以往,格力更多重视的是线下销售模式,主打传统的线下专营店和实体卖场,对线上渠道布局的不够及时,因而受到疫情的直接冲击。在疫情最为严重的事情,人们大多选择在家办公和生活,减少出门频率,一时之间线下门店门可罗雀,线下门店的客流量和成交量下滑严重,更多依赖于实体门店的格力品牌也受到了冲击。
其次,改革转型未出成果。近几年里,格力一直坚守“改革”主题,推动企业转型,一方面接受高瓴资本的入股,一方面大力推动多元化发展,开始涉足小家电、冰箱、压缩机、手机、汽车,甚至是金融业务,但截止目前未见明显成果,拖慢了格力转型的节奏。
第三,企业人才制度危机。格力品牌能走到今天,董明珠的铁腕式领导功不可没,但随着其年纪加大,企业转型,企业接班人的问题也需要提上日程。尽管目前格力方面似乎在培养几位继任人选,但到目前为止并未明确提出接班人的正式人选,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信心不足,也有的人认为这是还没到时候。但不管怎么说,接班人未定,也会动摇人们对于企业的信心。除了接班人问题之外,格力还要面对战略转型过程中,企业人才的流失。总体而言,人才问题是格力的一大难题所在。
第四,原材料成本问题。空调一向是非常依赖原材料的,而从去年开始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无疑给格力空调带来了打击。在原材料的使用方面,格力是比较实诚的,董明珠在某次访谈中曾经提到:“我们产品中的纯铜含量是99%,甚至100%,别人用纯铜80%的铜,那么这两个产品质量相差很远,另外我们用原料,人家用回料,回料是原料十分之一的价,这成本好比吗?”可见,当原材料价格涨价的时候,格力要吃下相当大的材料成本,这对销售和营收也都是会有影响的。
那么面对这些接踵而来的冲击和问题,格力是否做出了应对?从结果上看是有的。
比如在去年,格力迅速加快线上渠道建设,促进销售渠道多元化,而董事长裁董明珠本人也多次下场,亲自带货直播,带动格力旗下家电产品的销量,而对于传统专卖店,也在进行全新升级,对销售模式有所创新,以新类型的服务吸引线下实体点的消费者。
近期,格力也有一番动作,被看做是对近期格力转型不畅,王座“易位”的反制动作,这些动作就是被称之为是“分房卖股份”的操作。其中“分房”指的,是董明珠在自媒体发文称,位于珠海“格力明珠广场”第一批3700套住房即将交付使用。在今年2月份,董明珠曾对媒体表示,这些房子科技人员一人一套,只要在格力干到退休,这套房子就是他的。
而“卖股份”则是指日前,格力电器公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拟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总人数不超过12000人,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规模不超过30亿元,占公司总股本的1.8%,尽管员工可以半价认购格力电器股票,但这项“福利”还是附加了条件,该员工持股计划设置了2年的业绩考核期。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格力“分房卖股份”,本质上都是面向公司员工的近似于福利的政策,此举将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属于人才制度方向的操作,在格力处于转型期的关键阶段,这些操作都是比较有实际意义的。在格力抓紧人才的同时,销售渠道建设和布局也正在同步开展,两者齐头并进,或将加速格力的转型。
当然,人才制度和销售渠道的建设,都非一日之功,现在这一番操作,或许能够给格力代理新的动力,但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就让我们静静以待,看看格力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