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魔方

角逐汽车 产品or概念更容易让你青睐?

行业报道

2021年05月10日

  CICI评论

  终于赶在十四五规划的巨轮驶向未来的之时,绝大部分品牌都完成了检票登船的操作。

  据不完全统计,五一之前,包括小米、华为、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均用不同形式兑现了造车的诺言,而即便是被认为老态龙钟的家电圈也不例外,包括海信、创维等相继释放了涉足汽车相关产业或授权的消息。

  这是针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规划出炉后的自然反应。有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理应为这个勃兴的产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毕竟,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趋势已成,每年大几十甚至上百的同比增长的存量替换,足够容纳很多立志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企业。

  不过在集中涌进赛道的当下,又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疑惑:在这个领域,本来就有各大传统汽车制造商的转型,也有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第一批涉足新能源汽车的品牌,现在再进入,到底机会在哪儿?

  素来以颠覆形象示人的互联网企业,当然指望凭借自身巨大的品牌流量,从而在现有格局之中博得一片天地。这是它们惯常的思路,从手机到电视,从电视到智能家居,渗透路径已非常明了。现在朝汽车领域倾斜,也是这种跳圈思维的必然。

  对它们来说,可能产品上的领先并非最初所想争取的,但是场面上做到力拔山河气盖世倒是必须的。这部分带着品牌光环而来的企业,能否将其他领域的优势复制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是有待检验的。至少在笔者看来,部分品牌们站上风口吸引资本关注的目的可能更大于其在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贡献。就像共享经济昙花一现一样,真正愿意沉浸产业做长期投资的品牌屈指可数。所以它们的现身,对激发新能源汽车活力来说是利好,但是对钻研制造的品牌来说,或许并非好事。

  而一些以传统制造能力威望素著的企业的介入,可能能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兼容并蓄,毕竟在倡导融合的大趋势之下,关联技术的交集越来越多,让汽车更智能、更舒适,电子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所以这给消费电子企业进场创造了条件,而且制造出身的它们,可能会比挟裹资金和流量而来的品牌要少一点简单和粗暴、多一点诚心和踏实。

  比如海信和创维涉足汽车的模式,让人觉得更为真诚。

  海信重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汽车产业的“改造”。据介绍,近年来,海信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核心零部件为切入口,同时依托新型显示技术优势跨界布局座舱电子领域、以及汽车空调资源优势布局新能源车空调压缩机和整车热管理领域。在整车热管理领域,海信对全球头部汽车空调供应商日本三电集团收购完成后,双方将进行优质资源整合,在新能源车空调压缩机和整车热管理方向发力并积极探索。在智能座舱领域,海信依托多年的显示技术优势,正与国内主机厂进行屏显系统的项目化合作,同时也在信息娱乐系统域进行布局。

  创维与汽车产生交集则在于品牌、渠道、制造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优势。创维集团日前将第十二类商标所有权及权益授予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开沃汽车与创维汽车订立授权许可协议,永久免费授权创维汽车可在其日常业务下的某些特定产品中使用该商标。

  按照规划,创维汽车将推进“2+4+N”的产品战略,即围绕BE和CE两个纯电平台,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4款全新纯电动车型,未来形成以纯电车型为主,混合动力和其他能源动力车型为辅的产品矩阵。N是指N项智能科技,包括SkyPILOT自动驾驶系统、SkyLINK智能网联操作系统等“Sky系列”技术。

  也就是说海信和创维是发挥各自所长,在汽车领域发声。这与很多品牌以PPT进圈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客观说,前者以能够带给新能源汽车产业质变的技术进场,是产品更好的基础保障,而后者则以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入局,是市场燥热的新动能。

  不同牵引力,对方兴未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都很重要,但是越到后期,燥热会逐渐消失,代之以能够带给产业持续澎湃生命力的实干。在互联网品牌相中的领域,这种情形周而复始地在上演,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上位的依旧是踏实苦干的品牌。

  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大发展,这个赛道势必会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后续必然还有更多品牌进场寻觅机会,这种局面更要求企业要有架海擎天之才和砥砺名行,方能在这个行业活得久、活得好。

+1

来源:森科技

推荐文章